2003年下半年,堂堂英国政府曾和英国广播公司(BBC)打了一场官司。这官司不但在英伦三岛闹得沸沸扬扬,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就连中国的CCTV隔三差五地也要报道一番。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所谓“情报门”事件。
“情报门”事件是由BBC的一篇报道引发的。2003年5月29日,BBC记者吉利根援引一名英国情报官员的话说:布莱尔政府为了说服国会和公众支持英国参加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授意在2002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中添加了萨达姆有能力在四十五分钟内发动生化武器袭击的情报。这实际上是在指责英国政府弄虚作假,报道播出后自然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英国政府大为光火,严厉追查“泄密”者,导致吉利根的消息来源、英国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大卫·凯利的名字被公开。凯利不堪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接受英议会外交委员会公开质询之后不久突然割腕身亡。闹出了人命,这事情可就大了,英国所有的媒体都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人们把指责的怒火集中射向三个目标:政府、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议会外交委员会,而英国政府和BBC也互相指责对方应该承担责任。为弄清事件真相,7月下旬成立了以高级法官赫顿勋爵为主席的“独立调查委员会”。经过半年的调查,2004年1月28日赫顿正式公布调查报告,认定布莱尔及其工党政府在“情报门”事件中没有任何不光彩及不诚实行为,而对BBC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新闻报道提出了严厉批评。因了这个报告,BBC被迫发表声明公开向政府道歉,公司理事会主席戴维斯和总经理戴克在24小时内相继辞职,而那位“始作俑者”记者吉利根自然也呆不下去了。至此,这场官司以英国政府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然而,这一报告却遭到英国舆论和民众的普遍质疑,认为它偏袒政府,对BBC不公平。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BBC和英国政府的受访者分别为67%和31%。闹到最后,布莱尔政府只落了个“收之桑榆,失之东隅”的结果。BBC作为“犯人”,为什么却受到大多数英国民众的同情和支持呢?这自然与英国公众观念中对政府权力的警惕有关,也由于在伊拉克并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在于,在英国民众心目中BBC一直享有报道公正、准确的良好名声。英国民众对BBC成立八十多年以来的“历史表现”是颇为赞许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是由英国当时最大的六家无线广播机构共同组建的一个垄断的广播公司。说它垄断,既因为它是英国相当长时间内唯一的广播公司,更因为它的运作经费来源于邮局定期向全国所有拥有无线广播接受设备的人收取的许可证费。因此,BBC实际上是个“国有”性质的传媒机构,它的理事会主席和总经理是要由政府任命的。但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却并不看政府的脸色,而以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为判断标准。BBC的这种理念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第一任总经理、34岁的工程师约翰·雷夫确立的。
雷夫认为:无线广播是靠公众缴纳的许可证费运作起来的,因此广播应该是一种公众服务资源,BBC既不是私有公司,也不为政府所拥有,而是“公有”———公众才是BBC的真正主人。因此,BBC的性质是公众广播公司,它的任务是为公众服务,独立、公正和诚实是BBC价值观的首要内容。
从那时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时势变迁,但BBC一直坚持了雷夫所定下的理念。它以独立的姿态进行新闻操作,为“最广泛的大众”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为此经常与英国政府所持的立场相悖,起着监督政府的作用。BBC的这种独立立场常常使得英国政府大不满意,曾闹出许多不愉快的纠纷。
比如,早在1940年,丘吉尔首相就出于“对纳粹德国的战争需要”想“有效地控制英国广播公司”,使执政党更少受到束缚,但在BBC的抗拒下失败了。
1956年,BBC有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报道引起政府强烈不满,时任英国首相的罗伯特·安东尼·艾登甚至准备取消BBC的海外报道权。
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中,BBC的报道又使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大发雷霆,指责英国广播公司偏袒战争对手阿根廷,其中一个细节是:它在报道中使用的是“英国军队”而不是“我们的军队”。BBC时任理事会主席阿利斯特岩·米尔恩因此还被传唤至议会并遭责难。
1986年,BBC披露美国轰炸利比亚时使用了英国空军基地,英国保守党主席泰贝特勋爵对此大为不满。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BBC记者辛普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试图进行比较中立的战地报道时,被英国政府称为“塞族人的工具”。辛普森立即反击说:“英国历届政府都是一样的:他们害怕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独立,害怕客观而真实的信息。”辛普森得到BBC的强力支持,不仅没有被封杀,而且还在当年获得全英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最佳记者”。
BBC这种时常“对抗”政府“老板”的做法使它在世界范围赢得了公正报道的声誉,但也与政府结成了冤家对头。据BBC一位前任总经理披露:BBC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会收到来自英国政府的很多抱怨意见。BBC的节目编辑们通常会阅读这些来信来电,但是他们并不会去专门道歉,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后果发生。
BBC不仅不受政府喜欢,更遭到许多商业性传媒公司的嫉恨,因为它作为一个公众广播公司首先要照顾广大公众的利益,比如它多年来大力发展的免费数字电视使英国约60%的普通观众受益,但却对那些期望在数字电视领域获得丰厚利润的商业电视台的形成强大的冲击。传媒大亨默多克家族旗下报刊就时不时对BBC进行攻击。
最有意思的是英国政府,它虽然掌握着BBC高层的任命大权,并能够决定是否延续BBC的许可证以及是否增加或减少拨款金额,而且也曾以此为手段相威胁,但它最终也没能让BBC俯首帖耳过,它自己也没有真正实施过那种手段。英国政府不是不想这么做,只是在英国社会那种新闻自由观念很普遍的氛围中和权力制衡的体制下,政府官员谁也不敢冒引火烧身的风险,真是“非不能也,是不敢也”。BBC在这次“情报门”事件中被抓住了“把柄”,英国政府曾准备借此“秋后算帐”,放出风来说要把BBC“大卸四块”——拆分成四个公司,还准备改变BBC的经营模式和财政来源,但今天看来,它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地制服这个“刺儿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