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五月 15, 2011

[转贴]第十一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活不下去:富士康悲剧(1)

富士康悲剧的幕后凶手

最近富士康的事件充斥各个媒体,首先我们对这13位自杀的员工,表示我们深切的遗憾。但是我在这里不想谈富士康,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全中国的讨论都是错的。我再讲一句话,你在媒体里面所看到的所有关于责备富士康的事情,通通都是表面现象。你晓得我们中国人有什么毛病吗?我前几章也说过,我们有些官员总是喜欢根据表面现象作决策,而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专家学者也总是根据表面现象下结论。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富士康的危机,我们要抓住它背后的黑手,因为它才是这一切的根源,而它竟然逍遥法外,没有受到舆论的讨伐。我想今天把它给抓回来,你知道它是谁吗?苹果电脑!

请问,为什么有13个人自杀?

2010年是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甲子之寿。然而,从进入2010年开始,其旗下企业富士康的负面新闻就一直不断。不到半年时间,这家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企业连续发生13起自杀事件,震惊全球。有分析指出,来自工作、家庭、社会、健康、情感的种种压力,是导致富士康员工走上绝路的原因。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批评指向了富士康的企业模式,包括血汗工厂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探讨。那么,连续13起自杀事件到底因为什么?美国苹果公司与富士康事件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我们把媒体所有的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摘要,军事化管理是一切错误的根源。是这样吗?那么部队里面是不是应该有更多人自杀?可是我还记得我们很多企业家也是从部队出来的,包括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宁高宁、任正飞,还有郭台铭本人在台湾也当过兵。富士康这些80后、90后的员工讲他们在富士康所受的苦,在我听来,算什么苦嘛。你去当兵试试,当兵才真的是苦得不得了。以我个人为例,我当兵的时候每天晚上11点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半起床,起床就开始操练,操练一天,打骂经常发生的,有什么了不起?而且那时候我还一身的皮肤病,因为我们所有官兵的内衣内裤都放在一起洗的,所以只要一个人有传染病的话,我们全部都会被传染,这个皮肤病简直流行得不得了。我记得我在当兵的时候得过各种各样的皮肤病,比如痤疮、疥疮、湿疹、疖子等等,每天痒得要死,每天边出操边抓痒,痛苦不堪。不过,请读者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现在都治好了。此外,我当兵的时候每天都要出操跑步,而且我们还在前线作战,有生命危险的。两年当兵的日子过去了,我从来没有怨恨过那段日子,反而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回忆。

我们不是说这些80后、90后员工对富士康的抱怨不对,而是这个抱怨本身已经象征着那种为中国改革开放而奉献的第一代任劳任怨的农民工已成明日黄花。我建议各位到建筑工地看一看,你会发现几乎没有80后和90后的人,通常都是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大概都是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为什么?因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 农二代,已经不去建筑工地打工了,因为工作环境太差了。农二代和他们的父辈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父辈打工,为什么能够为了每个月1 000块钱而忍受那么多的痛苦,承受那些比富士康还差很多的血汗工厂的磨难呢?因为他们有信仰,这个信仰不是对神的信仰,而是对家庭的信仰。他们打工是为了家乡的妻儿老小不会挨饿,为了他们80后、90后的子女能够念书,顺利成长。农一代是我最敬佩的一批人,他们任劳任怨地干,没日没夜地干,你叫他们加班他们很高兴,叫他们一天干8个小时他们不爽,他们觉得最好一天干12个小时,为什么?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多赚4个小时的钱来养家,养他们80后、90后的子女。农一代成为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手。

可是农二代就不一样了,同样孕育出农一代的工作环境,到了农二代却是以自杀回应。我虽然对自杀本身感到痛心,可是我更想知道,当农二代自杀那一刹那,他们有没有想到可怜的农一代老母亲怎么活?当初你们的老父亲为了培养你们农二代,受了这么多年的苦,把你们抚养长大之后,稍有不顺心你们就跳楼了事,这会给父母造成多大的冲击,你们知不知道?农二代最起码的孝心哪去了?而且农二代还不像当兵的人,当兵的人时间不到不可以退伍。你们是在富士康,不想干的话你们可以不干,可以回家。我不懂,你们为什么把苦难留给可怜的农一代?我看到这13个自杀的农二代,我确实感到痛心,但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他们的父母。农一代为了抚养农二代浪费了一生的心血,结果农二代对父母的回报就是严厉的打击、无情的摧残。

既然80后和90后不能够接受富士康这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那我们就谈谈这个管理体制到底合不合理?

我先把几个评论念给读者听。

一是《民报》报道,富士康内部管理军事化,上千人在饭堂吃饭时竟然鸦雀无声,显见公司管理之严格。

二是2010525日凤凰卫视评论员在大陆新闻中表示:富士康实行军事化管理,员工压力大。

三是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对清华大学社会系罗家德教授进行采访,罗教授认为,这些自杀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已经不合适80后、90后。这话讲得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套军事化管理确实只适用于具有信仰的农一代,而我们的80后、90后是不能忍受的。

四是某大报报道,富士康管理机制半军事化、管理层壁垒化,加上把人当成机器的刚性手段,对员工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乃至伤害,客观上也是导致员工由于个人问题而选择自杀的一大诱因。读者从这些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过去这种孕育出农一代的半军事管理的制度,似乎透过富士康13个人的自杀而走入到一个新的瓶颈。这种半军事化管理孕育了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管理,是不是需要为迎合80后、90后这些新生代的心态而做一个根本的改变呢?

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建厂以来快速发展,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3.9%,并连续7年雄踞内地出口200强榜首。半军事化管理被认为是富士康竞争力的来源,有人甚至表示,在郭台铭的血液里,有军事管理的基因。那么,富士康发生的体制问题真是出自军事化管理吗?在军事化管理背后还埋藏着怎样的推动因素呢?

在谈论如何改变之前,我想透过这种现象揪出它的本质,看看这种半军事化管理到底是谁造成的?是富士康,还是其背后的黑手?请读者首先想想,富士康为什么会进行军事化管理?是因为它背后的黑手这么要求的,这个黑手就是苹果。我来说说苹果,苹果在任何时候都标榜自己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而且苹果还在制度中规定,富士康必须关注员工的人身权利,确保他们可以有足够好的工作环境,得到合理的报酬。现实是什么?按照我们的分析发现,苹果在尽一切可能挤压富士康的利润。为了压缩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富士康只能靠加大员工的劳动强度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必须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才能满足苹果的要求,所以说苹果就是美国人虚伪的化身,苹果才是造成80后、90后年轻人自杀的真正背后黑手,富士康只是它的工具而已。当然我并不是说富士康没有责任,但是对富士康来说,如果不按照客户要求做的话,他就拿不到订单,就这么简单!

那我们来进一步谈谈,到底多大程度上是富士康的责任,多大程度上是苹果的责任?我们就以iPod为例吧。iPod2006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是850万台,同比增长61%,收入超过了100亿美金。苹果赚了这么多钱,那富士康能赚多少呢?我告诉你,4美金,就是说每一个iPod富士康只能拿到4美金,占利润的1%还不到,因为这里面还没有剔除电费、设备费用、材料费用等等这些生产成本,其他99%的钱都是被苹果赚走的。咱们再说说人工成本,这也是苹果规定好的,富士康无权决定,苹果是怎么规定人工成本的?它们是根据工厂所在地例如深圳市的最低工资乘以每件产品的最高工时得出来的。还有零配件的成本,苹果都是直接向富士康以外的各个零配件供货商下单的,而被采购的零配件会按照苹果规定的时间准时送到富士康进行组装,所以零配件的成本富士康也是决定不了的。

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细胞式生产方式和传送带生产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循环往复。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制造业迎来了和上个世纪70年代相似的经营环境。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品种少、产量大的生产已经不再适应低迷的需求。再加上日本厂家已经意识到了和海外进行成本大战的危机,无传送带的生产方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在这20年间,传送带又沉积了不少的灰尘,从而产生了彻底废除传送带、重新给制造生产线瘦身的必要。

传送带式生产线 细胞式生产线 传送带式生产线 细胞式生产线这个循环往复的变迁,对于工厂来说也是必然的。不仅仅是传送带生产方式,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在走过20年道路之后,都必然沉积许多的痼疾。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引入某种生产方式超过20年,生产线上的工人就会成为生产线所塑造的奴隶。工人们只知道这一种生产方式,很难深入思考去挖掘根本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车间的一种风气。公司在引入生产方式时,当然会冷静地判断其优、缺点。可是如果从一进公司就以某种生产方式进行劳动的话,就无从得知引入它时的背景和经历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生产线的工人们全是以传送带方式培养出来的。由于本身并没有参与建立传送带方式的经历,所以他们并不懂得其中的原理和原则。因此就会产生制造生产线本来就是传送带的天下的臆想,就算是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很难去冷静地思考生产效率问题。

此外,一直使用20年之后,生产线的无用功部分就一定会越积越多。这就像灰尘沉积一样,对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尤其是传送带方式,它的重型设备很多,成本也非常高,所以无法频繁地进行大规模的变革。这也是固有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

本文摘自[日]酒卷久的《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星期一, 五月 09, 2011

[转帖] 一一:变老很容易,成长很难



一辈子到底有多少时间?说长大概有七八十年,说短好像只有一瞬间。我们都没有活过一辈子,但是经常可以体会到一辈子。一辈子说长就长,说短就短,长得有时候让人看不到头;短得有时候只有三个小时。


没错,我今天又要说电影,一部在三个小时里可以让人看到一辈子的电影:《一一》。这是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距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关于它的各种消息,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很多。老话重提不是因为我们爱听老话,而是因为实在找不出比老话更好的话。

中国人拍的电影都特别强调家庭的因素,而且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电影一般都能拍出味道来。任何一个家庭都能满足基本的社会关系网,特别是当这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旁边有亲戚的时候。《一一》就围绕着一个典型家庭展开,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样本,老太太、中年的女儿女婿、刚结婚的儿子儿媳、上高中的外孙女、上小学的小外孙。对于台湾社会来讲,这是一个标准的现代都市家庭;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最为熟悉的寻常人家。从一堆相似的样本里面选出一个最标准、最没有特殊性的,恰恰是为了能够总结出最普遍最真实的状况。所以《一一》无非是用“一一道来”的手法讲述大多数家庭,亦或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面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

NJ,男主角,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个普通男人,事业上平平淡淡并且潜藏危机;敏敏,女主人,貌似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台湾有事业单位吗?),平时好个吃斋念佛。女儿婷婷,乖巧文静,书读得好,在重点高中念书;儿子洋洋,聪明可爱,与众不同,在小学里天天受欺负。老太太早已退休,平时也不怎么言语;还有个儿子,刚刚和家里人不太接受的媳妇结婚了,而且还是“先上车后买票”的那种。婚礼上,他的前女友赶来撒泼打滚,搞得甚是热闹。一开始,影片就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和人物关系,所有的情节都将围绕这个家庭徐徐展开。

各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家长呢,事业上毫无起色且时有不顺,感情上心已成灰,生活中早已疲惫不堪。孩子呢,大的正值豆蔻年华,芳心未动但已难抵周遭刺激;小的古怪精灵,但是总免不了受人(特别是女人)捉弄。对于俩口子来说,过日子不过是挨日子、熬日子;对姑娘来说,世界仍然纯真美好,心里还有无暇梦想;对儿子来说,虽然自己过得不怎么痛快,但是发现生活里头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舅舅呢,被两个女人的争风吃醋搞得焦头烂额,但是最后发现他现阶段谁都离不开。愁啊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烦啊烦,怎一个烦字得了。

整部电影散而不乱,看似琐碎实则凝练。从结构上讲,片头剧尾的婚礼葬礼恰好代表了人生的一个循环。老太太的去世,小表弟的出生,形象化地描写了人间的生生不息。生死之间,人大不同;来往之际,心大不同。影片差不多三个小时,如果你能完整地看下来,基本上都能感觉到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对于每一个人来讲,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得失成败、辛酸苦辣都是非常正常的人生际遇。或许正因为这些都太正常了,所以常常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世事难料、人心难测,带来的都是无穷无尽的背叛、欺骗、无奈和遗憾。痛得久了、伤得深了,我们就在想,为啥人不能和电脑一样,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干脆来个重做系统,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可惜人不是电脑,就算坏了,也没人给我们重新做系统。所以说,我们一遇到困境的时候,往往想到做系统,“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电脑,事实上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人。”

杨德昌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你们看不到的那一面拍出来让你们看,事实上,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看完了以后该怎么办,谁也不知道。好多人都希望能够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人生或者人生态度,但是当你熟悉了那本书、那部电影和那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事实上什么都没改变,说得悲观一点,事实上,什么都不会改变。

人世间的事是非常有玄机的,你也可以说它是辩证统一的。比如说烦恼,烦恼各个相同却又各个不同。不同是因为让你烦恼的事不同,相同是因为不管什么事都会让你烦。类似《一一》这种探讨人生意义或者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片子在形式上都具有相似性,在结论上也具有相似性。说得通俗些,就是生活跟电影不一样,哪怕你拍得再像。那生活呢,一样不一样呢?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无非是那些形式化的内容,或者叫本质化的东西。仪式化的就是各种人生仪式,本质化的就是各种情感体验。婚丧嫁娶算前一种,喜怒哀乐算后一种。人总是容易从别人的痛苦中得到安慰,不太容易从别人的快乐当中得到满足。大概是因为痛苦太多,快乐太少的缘故,又或是因为痛苦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快乐不太适合到处传播吧。《一一》里面的每个人都有难与人言的痛苦和烦恼,即便是一家人,也总是难以开口。我们总是希望越是亲密的人就越能分享彼此的秘密,秘密有痛苦的也有快乐的,不过大多数是见不得人的(这里没有贬义)。事实上,当一个人与别人分享了自己的秘密的时候,能够得到的最暖人心的话也无非是:哦,原来如此,其实我和你一样啊。

看到了吧,其实我和你一样。一样的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那些人生过程所带来的人生感受。但是,我总觉得别人和我不一样,我也总觉得别人很难理解我。一样又不一样,“同样的经历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但是同样的渴望却给不了我们同一首歌”。人与人总是想着能一样,可是相处的过程中却发现怎么都一样不了。明明不一样的人,为什么在一起的时候却有那么多一样的感受。人与人总想着能不一样,可是活着活着就发现越来越一样。明明一样的人,为什么就会变得那么不一样。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一》所揭示的这种人生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觉得就挺合适。

电影里头有个超现实的片段:睡眠严重不足、精神恍惚的婷婷回家后,看到早已中风瘫痪在床的婆婆神采奕奕地坐在那里哼着小曲、叠着小纸。她靠在婆婆温暖的臂弯里,手里拿着婆婆叠好的小蝴蝶,喃喃自语了一段颇为深沉的话语后沉沉睡去。待到伊人醒来,却发现婆婆已平静地离开人世,但是那只小蝴蝶依然在手中栩栩如生……这段超现实的安排,代表了婆婆对于纯真善良的孙女的宽恕,其实更象征着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初谙世事的大姑娘。说白了,婷婷闭眼看到的世界好美,但是只有睁眼看到的世界才够真。睡着的时候,梦想可以宽恕曾经的过失;但只有醒着的时候,才能获得真正的勇敢和坚强。

洋洋那段经典的“告别演说”就不说了吧。但是我一直对他说“我老了”很感兴趣,一个七八岁的小娃娃知道什么是老吗?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个“老”。是不是意味着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真的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变老了呢?还是说只要看到刚刚出生的小baby,就意味着我们老了呢?又或是当我们经历了很多悲欢离合之后,发现自己和别人一样又不一样的时候,就开始老了呢?村上春树说过:变老,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是否意味着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当你跳出那个习以为常的自己来看待生活的时候,自己就变老了呢?

变老其实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你可以一直稀里糊涂地这么活下去,直到老得连坏事都干不了的时候说自己老了。你也可以一边想一些类似人生意义和生活目的这样的话题,一边慢慢变老。对很多人来说,变老总是很容易,但成长很难。我自己也不例外。


P.S. 看电影看的是别人的一辈子,过日子过的是自己的一辈子。写完了再想想,我发现一辈子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当然也没那么难。

星期五, 九月 10, 2010

[转帖]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60个道理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自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6.姜维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19.赵云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实力再强,若只想着高薪,结果只有一个:有职业,没事业。
20.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21. 孔融的经历告诉我们:让梨是一种美德,也是一场做秀,是从小就策划好为自身提高知名度的一种做法。紧记:出名要趁早。
22. 张飞的下场告诉我们:要善待员工,若是长期压制奴役,必将得到报复,即使不报复也会导致集体罢工或跳槽。
23. 于吉的经历告诉我们:神鬼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敬。
24. 黄忠的经历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问题,关健是要有实力。千万别小瞧老员工,有时候会干得比年轻人更出色。
25. 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富二代自己没有本事,即使有再牛的职业经理人也难免被兼并的命运。

26. 二乔的经历告诉我们:嫁人别只顾对方有权有势,一心嫁入豪门,但未必就有好的结果。
27. 曹植的经历告诉我们:职场有时没有兄弟,只有利益!
28. 周公瑾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时,要沉得住气,扬长避短。不要把个人的成败输赢盖过了大局的利益!
29. 曹嵩的经历告诉我们:儿子亲没亲生并不重要,关健在于有没有潜质,只要是人才花再多钱培养也是值得的。
30. 三顾茅庐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文凭工作经验并没有关系,主要是会懂得推销自己,自我炒作提高知名度,到时候自然有人提款上门高薪聘请,同时别忘了耍耍大牌,更能提高身价。

31. 董卓的下场告诉我们:儿子是不能乱认的,尤其是有前科的,更何况自己是大款,为得家产甘当孙子的都有。
32. 孟德的经历告诉我们:企业要做大做强,就是要不断地收购兼并,打压个体工商户!
33. 陈宫的经历告诉我们:老板找好员工难,好员工想找一个好老板值得为他卖命的更难。
34. 魏延的经历告诉我们:跳槽不能太盲目,尤其是被老板的得力助手看不顺眼,这种公司没有发展前途,与其继续做下去不如再次跳槽。
35. 关羽的下场告诉我们: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不能看不起别人,尤其是老板的干儿子或小舅子之类的,哪怕自己跟老板是亲兄弟关系也不能歧视老板看中的人。

36. 袁术的经历告诉我们:冒充国企会死得很惨…
37. 张角的事迹告诉我们:农民企业家,不好做啊……
38. 典韦的事迹告诉我们:当你辛辛苦苦拼命的时候,老板却可能在泡烂妞。
39. 木牛流马告诉我们:先进的机械没备是必须的,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轻人力资源。
40. 赤兔马的事迹告诉我们:名牌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哪怕是二手的,照样会有人花高价,哪怕是当奢侈品摆在家里,也可以显示出主人家的尊贵富有。

41. 诸葛亮告诉我们:大型企业光靠个人能力是很难突破业绩的,要懂得如何管理、分配、开发下级员工之能量、给予重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团队,以防人才短缺。
42. 华佗的经历告诉我们:光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关健是还得经过国家认证,五证齐全,要有临床实验,小私人诊所或游医是很难给人安全信任的。
43. 孙权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守业比创业更难。
44. 汉献帝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家族企业被亲戚朋友或外姓人参股,而股份大过自己时,最终肯定是要更换董事长的。
45. 阿蒙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企业如果没本事,要跟就跟有本事的头,这样才能成就吴下阿蒙。

46. 曹操请徐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的恶性竞争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哪怕到了自己公司白拿薪水不干活,也不要将他让对手抢了去搞策划,影响自己的企业前途。
47. 诸葛叔侄告诉我们:与其在同一家公司吃同一锅饭,不如各自在一家公司。
48. 王允告诉我们:不管多大型多么有实力的企业,只有存在有私人利益的人员,给予挑拔分化,都是可以把它整垮的。
49. 刘表和刘璋的结局告诉我们:当企业做到小有成就时,忽然有一个自称是亲戚或朋友的要进来合股投资或来打工的,都要戒备以防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会转收送人。

51. 袁氏兄弟企业告诉我们:家族企业更应该合睦、和气、团结,不该搞分裂、解体,否则会导制没落。
52. 孙尚香的下场告诉我们:当自己老公跟自己娘家的企业进行恶性竞争冲突时,不管站在哪边都是很为难的事情。
53. 貂婵的经历告诉我们:傍什么样的男人都无所谓,不管老少美丑,最主要的是要有实力。
54. 董卓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分公司做副总,不如在总公司做经理。
55. 马超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没能力单干时,不如找一个英明的老板跟着他干。

56. 郭嘉的经历告诉我们:红颜薄命不如天妒英才。
57. 华雄含泪告诉我们:千万别把关公错听成公关,混淆视听,犯低级错误,以致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58. 黄盖告诉我们:挨打也是一门学问,关健是在于演技,演得越像得到的报酬越高,同时还有机会升职。
59. 官渡之战告诉我们:剑拔弩张下的对峙,很可能就是对手在为击败你而在寻找新的思路。警匪战就是好的例子!
60. 三国的战士告诉我们:没有钱权,永远只是一棋子,任人摆布宰杀。

星期日, 六月 27, 2010

[转帖] 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1.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3. 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4.我喜欢你,很久了,等你,也很久了, 现在,我要离开,比很久很久还要久......
5.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6.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7.苹果最光辉的一刻就是砸在牛顿头上!
8.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9.分手就是不爱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是想让对方好过,而是想让自己好过点!
10. 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攀比。


11.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12. 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
13. 不吃饭的女人这世上也许还有好几个,不吃醋的女人却连一个也没有。
14.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15. 无论多豪华的婚礼都不代表幸福婚姻,两个人终生相处和睦与否和筵开几席、多少首饰全无关联。


16.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17. 广告就是告诉别人,钱还可以这么花
18.小三,除法中的余数而已
19.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承诺同义词是束缚,奈何我们向往束缚。
20.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除了爱情的力量。


21. 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
22.生活中有太多无可奈何的选择。社会就像江湖,总是让人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23.我们都是远视眼,模糊了离我们最近的幸福。
24.原来那么爱我的你和那么爱你的我都停滞在曾经的时候,爱情就结束了。
25.你若先走了,转身时就不要怪我也在背对着你


26.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27. 如果你要考验我的耐心,请先把你的耐心准备好。
28. 每个人都是单数...来时是...去时也是.....
29.在我们的爱情里,我一直扮演爱你的角色,分手时别问我为什么分手,问问你自己。
30.人生---下课啦..放学啦..放假啦..毕业啦..混够啦..老啦..后悔啦..死啦...


31.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实一辈子也没那么长...
32.古时候就有外星人的记载,因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3.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34.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
35.你可知 上天是不公平的 你可以選擇 愛我 或者 不愛我 而我卻只能選擇 愛你 或者 更愛你


36.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 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
37.妈妈说人最好不要错过两样东西,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一个深爱你的人 。
38.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39.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不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40. 我爱你时,你才那么闪耀,我不爱你时,你什么都不是.

星期三, 六月 02, 2010

【转贴】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自我設限的高潛質族群(SLHPPs)總是一再重複自我挫敗的做事方式

如果你習慣性的在某個重要領域中限制自己的成就,那麼,在其他領域你也可能會裹足不前。這樣的傾向,將會導致全面性的自我設限行為。然而,自我設限沒有固定的模式,你可能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發現多種符合的特性。以下敘述未必羅列出所有的可能,只是讓你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性的會避免或流失的機會。

沉睡者(Sleepers):這些人成長的家庭或社群沒有高成就典範。他們對自身能力沒有太多認知,他們都沒有察覺自己的天賦,甚至永遠也沒想過要去探索。「沉睡者」無法在早期就發現自己才能,很多人最後選擇跨出一步,自我探索。有些則是一直沉睡下去,不去探索自身的可能性。

漂流者(Floaters/Coasters):這些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看見了機會,但他們很少真正採取行動。「漂流者」的主要人格特質是消極、缺乏上進心,凡事都不想投入。安於固定的人生,只因為這樣比較愜意和簡單。他們也可能平庸的游走於社會邊緣,毫無成就感。理想抱負只是人生的點綴,因為目標似乎遙不可及。結果,他們從沒採取行動。

進退兩難者(Checkmates):這種人通常懷抱多元卻矛盾的理想,所以總是無法達成,他們因而感到絕望而動彈不得,覺得不論自己多麼掙扎努力,還是無法衝出逆境。「進退兩難者」並不消極,只是無法從眾多分歧的願望和理想中脫困而出。很多SLHPPs會挑剔每個解決方法、每條路、每種可能性,讓自己陷入左右為難的狀態,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就有理由可以不必行動。

絕不冒險者(Extreme Non-Risk-Takers):這些人畢生追求的,就是將冒險減到最低。這不代表他們的人生枯燥乏味,只是有時略顯平淡。他們盡力避免失敗,自甘追尋沒有挑戰性的工作、感情和活動,不肯面對自己真正的興趣。他們的恐懼一方面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那樣的夢想,一方面則是害怕失望。不管是哪種狀況,他們寧願不去多想。

拖延者(Delayers):這種人將「拖延重大決策和承諾」視為他們生命的主題。不是因為有什麼長遠的考量而避免某些行動,「拖延者」基本上是拖延所有的選擇和承諾,不分大小。他們總是反覆思量,什麼事都想稍後再決定,所以他們拖延、錯過期限,待辦事項堆積如山。除此之外,「拖延者」不想長大,他們想要逃離大人世界的價值觀,例如持之以恆、承諾、投入和認真。他們是SLHPPs中拒絕定下來的一群,可以拖多久就拖多久。他們對很多事都是淺嘗即止,一知半解的嘗試一些可能性,卻沒有全心投入。

功虧一簣者(Stop-shorts):這些人懷抱著理想、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有明顯的進步,但他們避免完全達成目標。他們害怕完成人生的某個階段、扮演某些角色,或承擔某些責任,因為這代表他們已經完全實現長久以來奮鬥的目標。他們以各種方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扮演邊緣人的角色。如此他們便可以阻絕要求和期望,減緩內心的恐懼,避免自己筋疲力竭或壓力過大。「功虧一簣者」不允許自己達成目標,只因為一種自己也無法解釋的恐懼。

自我懷疑/自我打擊者(Self-Doubters/Self-Attackers):這種人凡事都設下自己幾乎無法達到的超高標準,所以他們很少奮戰,也因此阻斷了成功的路。但他們不會歸咎於他人,反而選擇毫不留情的批評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對自己已經做到的部分卻不屑一顧。通常他們的野心很大,但因為他們只能容忍完美的理想,所以不允許自己享受局部的成功,也因此失去嘗試的動力。很矛盾的是,「自我懷疑/自我打擊者」也會以自我批評的方式,來為自己找藉口。藉著非難自己的過程,他們要說的是:「雖然我沒有成功,但至少我並不接受這樣的自己。」讓自己化身為最嚴厲的批評家,只做最低限度的努力,卻又不甘於平凡。然而他們知道,自己其實已經身處另一種形式的凡庸。如果他們卓然有成,這些人會覺得是因為僥倖,不值得一提。「自我懷疑/自我打擊者」通常落後他人,然後變本加厲的批評自己,怪自己既不能持之以恆也不可靠。雖然他們害怕失敗,成功卻近乎是一種懲罰,因為它會帶來更多的期望和要求。這些因素讓他們變得焦慮、困窘而筋疲力盡。他們是背叛自己才能的逃兵,也是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表面功夫者(Charmers):他們是「好人界」的國王皇后,待人處世滿懷善意,卻傾向運用人際關係做為努力的替代品。他們總是一派輕鬆,不像其他人一樣認真;事情搞砸了,就用一種逢迎的幽默化解批評責難,因此常給人不可靠的感覺。他們總是錯過期限、開會前準備不足、作業沒做完等等。他們頻頻道歉,甚至讓你覺得是自己當初沒把事情的嚴重性說清楚。「表面功夫者」常在開始時做出漂亮的承諾,最後卻無法實現。有些「表面功夫者」很好相處,只是常利用自己的魅力,去化解艱難的溝通問題。另外有一種人,故意運用魅力指使他人處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或是掩護他自己的過失。這善於操縱的「表面功夫者」有技巧的運用權謀,只為了在體制內生存。

超級冒險者(Extreme Risk-Takers):這種人充滿活力、活潑開朗,而且個性衝動。他們總是挑戰太多不必要的冒險,因而限制了自身的成就。他們偶爾會有戲劇性的成就,但卻無法持久,因為他們不顧一切的橫衝亂撞,成效一定有限。這種人寧願光榮陣亡,也不願以持久努力獲得成功。。

反抗者(Rebels):「反抗者」積極的向一切抗議,反抗權威。他們總是懷疑別人要利用或控制自己,因此他們奮力抗爭,或是直接拒絕服從。所有的低成就者會在某種程度上拒絕服從別人的要求,或是只付出最低限度的努力,從不把要求當作探索自己能力的機會。不過,只有少數人會像「反抗者」那樣,強烈表達他們的叛逆。

懷才不遇者(Misunderstood Geniuses):他們總認為自己才能出眾,之所以無法成功,都是因為別人的誤解、嫉妒和無能。他們總是用各種理由當藉口,辯稱他們的想法不符合主流市場、太過前衛無法為世人接受,所以得不到他們需要的幫助。殊不知真正的天才在他們的時代都不被世人接受,但像梵谷這樣的天才還是設法創作。他們戲劇性的演出同時也是要昭告眾人:他們真的很想成功,而他們是多麼努力的在嘗試。

寧缺勿濫者(Best-or-Nothings):這種類型的人通常都非常有才華,對他們而言,成功如果不是唾手可得,就是完全無緣。如果有任何可能會屈居第二,他們就寧願不要參與。如果事情的發展危及他們的權威,他們會馬上放棄,因此這種人從不輕易冒險。但因為他們很有野心,所以不會放過可以獲得高成就的挑戰。「寧缺勿濫者」是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者和堅不退讓者,他們認為應該要儲存自己的實力和努力,用在值得的事情上,而不是把精力消耗在平凡的目標上。他們並不自暴自棄,但傾向窄化自己的人生,只參與少數自己擅長的活動,因此在他們人生的過程中,不斷錯過許多有趣和令人開心的事情。

上述哪些行為模式讓你覺得非常熟悉?你認識任何抑制自身潛力的人嗎?你自己呢?還是你從配偶或情人身上,反省到自己也有這些習性呢?請勇敢面對人生的問號

發自內心想要的簡單生活是種選擇,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也許是他人的夢想,但對你而言,卻可能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孤單。

從改變思考方式開始
  • 自我設限的行為源自於你的思考方式。有個練習可以幫助你改變這種想法:

  • 你可以分次進行這項練習,不必非得一口氣完成它。但是,千萬不要省略任何一個步驟。親身完成每項練習的每個步驟,這是非常重要的。

  • 首先你必須了解,你掌握了選擇的權力。以第六章最後列出的三張清單,從每張的答案中,再選出三項你認為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將這九個項目分別寫在筆記本不同的九頁上,在每頁最上方寫下一個項目,其餘地方空白。接著,在每一頁的項目旁邊,做一下簡單的自我描述。舉例來說,如果是「缺乏耐心」這種負面性格,你可能會這樣寫:「我非常沒耐性」 。

  • 然後,在每個陳述的下方,寫下一個句子,描述這個行為,例如:「當我認為某件事不能馬上奏效,我就會變得很沒耐性。」接著,在每個句子裡插入「選擇」這兩個字。舉例來說,將「當我認為某件事不能馬上奏效,我就會變得很沒耐性」變成「當我認為某件事不能馬上奏效,我選擇變得很沒耐性」,接著,用下列這樣明顯的轉折,重新描述:以過去式重寫這些句子,並且用一個副詞來修飾,例如「常常」,代表你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


    舉例來說,把「當我認為某件事不能馬上奏效,我選擇變得很沒耐性」變成「以前,當我認為某件事不能馬上奏效,我常常選擇變得很沒耐性」,當你完成這些步驟之後,重新讀一次,並再次檢視你寫下的每個句子,觀察其中的變化,你會從中感覺到選擇的力量,以及改變的可能性。插入一個關鍵字、改變時態或簡單的修飾,就可以讓這些句子展現出不受限制的感覺,代表你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你不會受限於過去的選擇,除非你選擇這麼做。大多數的人在唸出這些句子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其中的差異。 想要去除自我設限的概念和行為模式,選擇全新、不受限制的模式,請根據以下步驟,一步一步完成: 在每一頁最後一個句子的下方空白處,再寫下一個正面積極的句子。


    舉例來說,將「以前,當我認為某件事不能馬上奏效,我常常選擇變得很沒耐性」變成「當我認為某件事不能馬上奏效,我選擇要有耐性」,當你完成這些積極正面、有主導性的句子之後,再次看著每個項目,以及你寫在下方的每個句子,讓感覺在心中沉澱。 接下來的步驟很重要。整整兩個星期,每天早上醒來以及晚上睡前,將你剛才最後寫下的句子各重複五遍。這不是最後的步驟(下一個任務還要繼續),但完全執行是非常重要的。別試圖加速而得到反效果。


    最後一個步驟,關乎你內在程式的更新,你輸入了一個你可以操控的全新運作模式。你改變了內心的對話,創造了自己和這個新特質的連結。 這兩個星期間,你也可以一起進行第八項任務,因為它是以第七項任務的結果為基礎,用全新的、特定的行為替換舊的積習。

星期日, 七月 26, 2009

[转帖] BBC在英国的真实地位

2003年下半年,堂堂英国政府曾和英国广播公司(BBC)打了一场官司。这官司不但在英伦三岛闹得沸沸扬扬,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就连中国的CCTV隔三差五地也要报道一番。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所谓“情报门”事件。

  “情报门”事件是由BBC的一篇报道引发的。2003年5月29日,BBC记者吉利根援引一名英国情报官员的话说:布莱尔政府为了说服国会和公众支持英国参加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授意在2002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中添加了萨达姆有能力在四十五分钟内发动生化武器袭击的情报。这实际上是在指责英国政府弄虚作假,报道播出后自然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英国政府大为光火,严厉追查“泄密”者,导致吉利根的消息来源、英国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大卫·凯利的名字被公开。凯利不堪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接受英议会外交委员会公开质询之后不久突然割腕身亡。闹出了人命,这事情可就大了,英国所有的媒体都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人们把指责的怒火集中射向三个目标:政府、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议会外交委员会,而英国政府和BBC也互相指责对方应该承担责任。为弄清事件真相,7月下旬成立了以高级法官赫顿勋爵为主席的“独立调查委员会”。经过半年的调查,2004年1月28日赫顿正式公布调查报告,认定布莱尔及其工党政府在“情报门”事件中没有任何不光彩及不诚实行为,而对BBC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新闻报道提出了严厉批评。因了这个报告,BBC被迫发表声明公开向政府道歉,公司理事会主席戴维斯和总经理戴克在24小时内相继辞职,而那位“始作俑者”记者吉利根自然也呆不下去了。至此,这场官司以英国政府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然而,这一报告却遭到英国舆论和民众的普遍质疑,认为它偏袒政府,对BBC不公平。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BBC和英国政府的受访者分别为67%和31%。闹到最后,布莱尔政府只落了个“收之桑榆,失之东隅”的结果。BBC作为“犯人”,为什么却受到大多数英国民众的同情和支持呢?这自然与英国公众观念中对政府权力的警惕有关,也由于在伊拉克并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在于,在英国民众心目中BBC一直享有报道公正、准确的良好名声。英国民众对BBC成立八十多年以来的“历史表现”是颇为赞许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是由英国当时最大的六家无线广播机构共同组建的一个垄断的广播公司。说它垄断,既因为它是英国相当长时间内唯一的广播公司,更因为它的运作经费来源于邮局定期向全国所有拥有无线广播接受设备的人收取的许可证费。因此,BBC实际上是个“国有”性质的传媒机构,它的理事会主席和总经理是要由政府任命的。但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却并不看政府的脸色,而以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为判断标准。BBC的这种理念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第一任总经理、34岁的工程师约翰·雷夫确立的。

  雷夫认为:无线广播是靠公众缴纳的许可证费运作起来的,因此广播应该是一种公众服务资源,BBC既不是私有公司,也不为政府所拥有,而是“公有”———公众才是BBC的真正主人。因此,BBC的性质是公众广播公司,它的任务是为公众服务,独立、公正和诚实是BBC价值观的首要内容。

  从那时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时势变迁,但BBC一直坚持了雷夫所定下的理念。它以独立的姿态进行新闻操作,为“最广泛的大众”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为此经常与英国政府所持的立场相悖,起着监督政府的作用。BBC的这种独立立场常常使得英国政府大不满意,曾闹出许多不愉快的纠纷。

  比如,早在1940年,丘吉尔首相就出于“对纳粹德国的战争需要”想“有效地控制英国广播公司”,使执政党更少受到束缚,但在BBC的抗拒下失败了。

  1956年,BBC有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报道引起政府强烈不满,时任英国首相的罗伯特·安东尼·艾登甚至准备取消BBC的海外报道权。

  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中,BBC的报道又使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大发雷霆,指责英国广播公司偏袒战争对手阿根廷,其中一个细节是:它在报道中使用的是“英国军队”而不是“我们的军队”。BBC时任理事会主席阿利斯特岩·米尔恩因此还被传唤至议会并遭责难。

  1986年,BBC披露美国轰炸利比亚时使用了英国空军基地,英国保守党主席泰贝特勋爵对此大为不满。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BBC记者辛普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试图进行比较中立的战地报道时,被英国政府称为“塞族人的工具”。辛普森立即反击说:“英国历届政府都是一样的:他们害怕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独立,害怕客观而真实的信息。”辛普森得到BBC的强力支持,不仅没有被封杀,而且还在当年获得全英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最佳记者”。

  BBC这种时常“对抗”政府“老板”的做法使它在世界范围赢得了公正报道的声誉,但也与政府结成了冤家对头。据BBC一位前任总经理披露:BBC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会收到来自英国政府的很多抱怨意见。BBC的节目编辑们通常会阅读这些来信来电,但是他们并不会去专门道歉,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后果发生。

  BBC不仅不受政府喜欢,更遭到许多商业性传媒公司的嫉恨,因为它作为一个公众广播公司首先要照顾广大公众的利益,比如它多年来大力发展的免费数字电视使英国约60%的普通观众受益,但却对那些期望在数字电视领域获得丰厚利润的商业电视台的形成强大的冲击。传媒大亨默多克家族旗下报刊就时不时对BBC进行攻击。

  最有意思的是英国政府,它虽然掌握着BBC高层的任命大权,并能够决定是否延续BBC的许可证以及是否增加或减少拨款金额,而且也曾以此为手段相威胁,但它最终也没能让BBC俯首帖耳过,它自己也没有真正实施过那种手段。英国政府不是不想这么做,只是在英国社会那种新闻自由观念很普遍的氛围中和权力制衡的体制下,政府官员谁也不敢冒引火烧身的风险,真是“非不能也,是不敢也”。BBC在这次“情报门”事件中被抓住了“把柄”,英国政府曾准备借此“秋后算帐”,放出风来说要把BBC“大卸四块”——拆分成四个公司,还准备改变BBC的经营模式和财政来源,但今天看来,它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地制服这个“刺儿头”。

星期日, 四月 05, 2009

[转帖] 我永远站在「鸡蛋」的那方 - 村上春树

以色列政府空袭加沙,获颁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日本知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受到國內外壓力,犹疑是否該出席颁奖,結局是,他去了,并掀起了比小说更为震动世人的余波。
 
現年六十岁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被《時代杂志》喻為當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三度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被媒体形容為继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之後,「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日本人」。他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內的多部長篇小說作品,陆续被翻譯成四十多國語言,全球銷售超過兩千万册,近年陆续獲得捷克「卡夫卡文學獎」、爱尔兰「法兰克.欧康纳国际短篇小說奖」等多項国际文学奖項肯定。

今年二月初,村上春树获颁耶路撒冷文学奖。該獎項每兩年颁发一次,表彰對人類自由、社會公平、政治民主具貢獻的作家。历届得奖者包括西蒙波娃、罗素、米兰昆德拉等。
讽刺的是,颁发獎項的以色列政府,近來空袭加沙,备受国际和平团体批評。日本舆论因此要求村上春树為避免被认为支持以色列近來的軍事行動,应拒領該奖项,否則将抵制其作品。但二月十五日,村上春树在國內外压力下,仍选择赴耶路撒冷出席颁奖典礼。他更出人意料地,在以色列總統佩雷斯面前,公开批判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同時一吐作為文学创作者,希望透過描写微不足道的個人,对抗既有权利和体制的深层意义。

村上春树於耶路撒冷的英語演讲辞「永远站在鸡蛋的那方」,道出個人應有的道德勇氣、与对体制霸权的深刻反省,隨即被国际媒体競相转载,更超越文壇,在國際政治、人權組織間引起广大回响。以下是村上春树演讲辞全文翻译。
 
今天我以一名小說家的身分來到耶路撒冷。而小說家,正是所謂的職業謊言製造者。
當然,不只小說家會說謊。众所周知,政治人物也會說謊。外交官、將軍、二手車业务员、、屠夫和建筑师亦不例外。但是小說家的謊言和其他人不同。沒有人會責怪小說家說謊不道德。相反地,小說家愈努力說謊,把謊言說得愈大愈好,大众和評論家反而愈赞赏他。为什么?

今天,我不打算說謊
我的答案是:藉由高超的謊言,也就是創作出几可乱真的小说情节,小說家才能將真相帶到新的地方,也才能賦予它新的光輝。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几乎无法掌握真相,也無法精准的描绘真相。因此,必須把真相从藏匿处挖掘出來,转化到另一个虚构的时空,用虚构的形式来表达。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知道,真相就在我們心中的某處。這是小說家編造好謊言的必要條件。
今天,我不打算說謊。我會盡可能地诚实。我在一年之中只有几天不會說謊,今天剛好就是其中之一。
請容我告訴你們真相。
在日本,許多人建议我不要來這裡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坚持前來,他们会联合抵制我的小說。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加沙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
根据联合国調查,在被封锁的加沙城內,已經有超過千人喪生,許多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获奖通知後,不斷問自己:此時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是否正確?這會不會讓人認為我支持衝突中的某一方,或認為我支持一個发动压倒性武力攻击的國家政策?老實說,我也不想看到自己的书被抵制。
经过反复思考,我還是決定來到這裡。原因之一是,太多人反對我來。我和許多小說家一樣,總是要做人們反對的事情。如果有人對我說,尤其是警告我說,「不要去」、「不要這麼做」,我通常反而會特別想去、特別想做。
這就是小說家的天性。小說家是特別的族群,除非親眼所見,親手触摸,否則他們不會相信任何事情。
我來到這裡,我选择親身面對而非置身事外;我选择親眼目睹而非矇蔽雙眼;我选择開口說話,而非沉默不語。
但是這不代表我要發表任何政治訊息。判斷對錯,當然是小說家的重要責任,但如何传递判斷,每個作家有不同的選擇。我個人偏好用故事、尤其用超現實的故事來表達。因此,我今天不會在你們面前发表任何直接的政治訊息。
不過,請容我在這裡向你們傳達一個非常私人的訊息。這是我創作時永遠牢記在心的話語。我從未將這句話真正行諸文字或貼在牆壁,而是刻劃在我心灵深处的牆上。這句話是這樣的:
 
「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間,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无论高牆是多麼正確,鸡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鸡蛋這邊。
 
誰是誰非,自有他人、時間、歷史來定論。但若小說家無論何種原因,寫出站在高牆這方的作品,這作品豈有任何價值可言?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轰炸机、战车、火箭和白磷彈就是那堵高牆;而被它們壓碎、燒焦和射殺的平民則是鸡蛋。這是這個比喻的其中一層含义。
 
更深一層的看,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鸡蛋。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殼中的灵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須面對一堵名為「体制」的高牆。体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但有時它卻殘殺我們,或迫使我們冷酷、有效率、系統化地残杀別人。
 
是我們創造了体制
我寫小說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給予每個灵魂尊嚴,讓它們得以沐浴在陽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於提醒世人,在於檢視体制,避免它馴化我們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義。我深信小說家的職責就是透過創作故事,關於生死、愛情、讓人感動落淚、恐懼顫抖或開懷大笑的故事,讓人們意識到每個灵魂的獨一無二和不可取代。這就是我們為何日復一日,如此严肃编织小說的原因。
我九十歲的父親去年過世。他是位退休老師和兼職的和尚。當他在京都的研究所念書時,被強制徵召到中國打仗。
身为战后出生的小孩,我很好奇为何他每天早餐前,都在家中佛坛非常虔誠地祈禱。有一次我問他原因,他說他是在為所有死於戰爭的人們祈禱,無論是戰友或敌人。看著他跪在佛坛前的背影,我似乎感受到周遭环绕著死亡的陰影。
我父親過世了,帶走那些我永遠無法盡知的記憶。但环绕他周遭那些死亡的陰影卻留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從他身上繼承的少數東西之一,卻也是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今天,我只希望能向你們傳達一個訊息。我們都是人類,超越國籍、種族和宗教,我們都只是一枚面對体制高牆的脆弱鸡蛋。無論怎麼看,我們都毫無勝算。牆實在是太高、太堅硬,也太過冷酷了。戰勝它的唯一可能,只來自於我們全心相信每個灵魂都是獨一無二的,只來自於我們全心相信灵魂彼此融合,所能產生的溫暖。
請花些時間思考這點: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獨特而活生生的灵魂,体制卻沒有。我們不能允許体制剝削我們,我們不能允許体制自行其道。体制並未創造我們:是我們創造了体制。
 
這就是我想對你們說的。